杨应昌,1934年5月生,北京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 年毕业于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物理系,同年留校任教,1977 年至 1984 年任磁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物质的磁性,结合我国资源特点,致力于探索稀土合金的新相、揭示新效应、开辟新应用。1991 年和 2003 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 年获第 23 届国际稀土永磁与先进磁性材料及其应用大会杰出成就奖。
杨应昌主要从事物质磁性领域的研究。上世纪 70 年代,磁学研究的热点是稀土 - 钴合金,而他力倡开展稀土 - 铁合金的研究,合成了具有 〖ThMn〗_12 型晶体结构的三元稀土铁合金的新相,开启了研发稀土铁新型永磁材料的先河。1990 年发明了钕铁氮新材料,并且当年利用中子衍射研究了钕铁氮和另一氮化物钐铁氮的晶体结构,表明氮原子都是占据特定的间隙晶位,并确定了它们的分子式为 Nd〖(Fe,M)〗_12 N 和 〖Sm〗_2 〖Fe〗_17 N_3。进而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在稀土铁合金中氮的间隙原子效应。基于这一效应,钐铁氮与钕铁氮的内禀磁性可与钕铁硼媲美,因此现在把它们统称为稀土铁间隙型合金。此后,开发了制造钕铁氮和钐铁氮的工业化技术,获得了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现在我国可生产相关的产品。此外,在长期研究 R〖(Fe,M)〗_12,R_2 〖Fe〗_14 B 和间隙型稀土铁合金内禀磁性的基础上,发现它们具有多样化的磁晶各向异性,孕育着多种不同的应用价值。2004 年杨应昌强调指出,对于这些合金,其磁晶各向异性为易轴时,可用于开发永磁材料;而当磁晶各向异性为易面和易锥面时,则可开发高性能雷达隐身材料,自此又开辟了稀土高频软磁材料研究的新方向,扩展了稀土合金的应用范围。